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聘信息发布 >> 正文

第三章 面向基层与基层就业定位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09-04-21 [来源]: [浏览次数]:
 

第三章  面向基层与基层就业定位

 

[案例3-1]麦穗原理

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垄沟,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在此情况下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然后验证是否正确。走到三分之二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并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这就是著名的适用于婚姻和职场的“麦穗原理”。

(来源:百度百科)

 

第一节   当代大学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近5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一路攀升到2007年的495万人,每年增加70万人,平均增幅高达28.23%。而同期社会增加的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毕业生人数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相比较,20022007年分别占到16.1%,23.6%,31.4%37.6%45.9%55.0%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将达到60%左右。(见表一)

3-1: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一览表

             年份

项目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

850

980

970

1184

900

1000

其中高校毕业生(万)

212

280

338

413

495

559

高校毕业生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百分率(﹪)

2494

2857

3485

3488

5500

6000

数据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布数据。

因此可以说,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这个拐点的出现,标志着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体和主要竞争者。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身份特征:知识平民

马丁·特罗在《从英才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英才、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他指出,在英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此时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当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的时候,大学生不再是“宠儿”和“精英”,而是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同时,也必然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大众化的岗位就业。

马丁·特罗所描述的现象在我国业已出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必然面临着从精英岗位到大众岗位的转变。

第一、社会岗位分布规律表明,任何社会的岗位都是分层次、呈金字塔型分布的。所谓的精英岗位,只是靠近塔尖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大都在靠近塔尖的 “精英”层面就业,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必须到更为大众化的岗位层面去就业,从事“蓝领”甚至“灰领”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第二、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趋势表明,许多领域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传统的精英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转化为大众岗位,一些传统的岗位和新兴的产业、行业产生的新岗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到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例如,现在的机床加工行业,随着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对操作工岗位的要求也空前提高,中专毕业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岗位需要了;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软件业蓬勃发展,编写程序的一线工作人员都是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又如,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和行业,像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经纪人事务所,证券业、保险业、投资业都有新职业和岗位的发展。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观,面向基层就业。

[案例3-2] 先干起来再说

小田曾在一家公司工作,后来那家公司倒闭了,他就失了业,只好重新去找工作。可是,找了半年,他依然在家里待业,苦闷极了。

父亲问他:“这半年里,难道就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录用你?”

小田说:“有,可是工资太低了,月薪大多只有七八百元。”

父亲说:“七八百就七八百吧,先干起来再说。”

小田说:“那怎么行?我在原来的那家公司月薪是2000元,我一定要找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

父亲没有说什么。

过了一会,父亲又对小田说:“跟我去卖一天菜吧。”

小田和父亲卖的是菜花。在市场上一摆开,就有一个中年妇女来问:“这菜花怎么卖?”

父亲说:“1块钱一斤。”

中年妇女说:“人家的菜花最多9角钱一斤,你怎么要1块钱一斤?”

父亲说:“我的菜花是全市最好的。”

中年妇女撇撇嘴,连价都不还就走了。

他们的菜花确实是全市最好的,卖1块钱一斤合情合理。可是一连几个人来问过价后,都不买。小田有点儿着急了,就对父亲说:“要不,咱们也卖9角钱一斤吧?”

父亲说:“急什么?我们的菜花这么好,还怕没人买?”

说话间,又有一个人来问价了。父亲依然说1块钱一斤。这人实在喜欢他们的菜花,就是嫌太贵了,他软磨硬磨,一定要父亲减一点儿,可父亲就是不松口。那人咬咬牙说:“减5分,95分钱一斤,我全要了。”

父亲说:“少一分不卖。”那人只好叹了口气,走了。

时间不早了,买菜的人越来越少,菜价开始往下跌。

别人的菜花大部分都卖完了,剩下没卖的已经降到6角钱一斤,他们再叫1块钱一斤就被人笑话了,只好降到7角钱一斤。还是没有人买,小田说:“我们干脆也卖6角钱一斤算了。”

父亲说:“不行,我们的菜花是最好的。”

中午过后,菜价跌得更厉害。菜花不能隔夜卖,接下来价格跌得更惨,6角、5角、4角,黄昏的时候,有人干脆论堆卖,2块钱一堆。他们的菜花经过一天日晒,早已毫无优势了。天快黑时,一个老头用15角钱买走了他们的一大堆菜花。

回家的路上,小田埋怨父亲说:“早上人家给95分一斤你为什么不卖?”
   
父亲笑笑说:“是呀,那时侯出手该有多好,可早上总以为自己的菜花值1块钱一斤,就像你现在总以为自己月薪必须2000一样。”

第二天,小田就到一家公司去上班了,月薪600元。

                   (来源:张伟,《选准职业入对行》,海潮出版社,2007年版)

二、市场特征:供大于求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到“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由毕业生的“卖方市场”转向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而且将长期处于“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情形下,名牌高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之间、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将格外激烈;高校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进城务工者之间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越来越低,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将有所下降。据搜虎网20071125日发布的新闻:在深圳市2008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双选会上,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自己开出的起薪点仅为1500元。新华网2008216日发布的消息: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一月份对广州252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州企业给新入职的员工开出的平均月薪为1160元。一些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起薪点是每月1000元—2000元。虽然有些名牌大学毕业生提出要2500/月,但是我告诉他这是不现实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当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000元左右,已低于农民工平均月薪1100元。

3-219952005年毕业生人数、工资及相关国民经济数据

年份

平均起

薪(元)

增长率

毕业生总人数

万人)

增长率

全国职

工平均工

资元/

差异率

GDP

(亿元)

 

增长率

1995

628

0.219417

80.5

0.263736

5500

0.370182

58478

0.250617

1996

805

0.281847

83.9

0.042236

6210

0.555556

67885

0.160855

1997

927

0.151553

82.9

0.01192

6470

0.71932

74463

0.0969

1998

988

0.065804

83

0.001206

7479

0.585239

78345

0.052142

1999

1132

0.145749

84.8

0.021687

8346

0.327606

82068

0.047511

2000

1445

0.276502

95

0.120283

9371

0.850389

89468

0.090178

2001

1793

0.24083

103.6

0.090526

10870

0.979393

97315

0.087704

2002

2046

0.141104

133.7

0.290541

12422

0.976493

105172

0.080743

2003

1551

0.24194

187.8

0.404637

14040

0.325641

117252

0.114855

2004

1680

0.083172

280

0.490948

16024

0.258113

129878

0.107684

2005

1588

0.05476

338

0.207143

17805

0.070261

142321

0.095805

数据来源:中华英才网、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去向特征: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一般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大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关系,是因为第三产业所涉及的金融、保险、电信与营销等服务行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得到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才能胜任。第三产业适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二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性质介于白领蓝领之间,大学毕业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就业后容易安心、稳定。所以,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把它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70%-80%,发展中国家比重平均也达4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还不到36%)。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三产业必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亟需降低

 

[案例3-3]综合素质的“1”和“0

有位企业家在分析人才综合素质时,意味深长地写下了一串数字:1000000。他用“1表示健康的身心,6个“0从左至右代表品行、敬业精神、阅历、情商、智商、学识和专业技能。他说,这一串数字是一个人素质的整体,每一个数字都是整体素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1所有的“0均失去意义和作用;6个“0中少了任何一个“0,其他的“0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但代表品行和敬业精神的“0排在其他诸“0的首位。这位企业家的比喻说明“品行”和“敬业精神”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从事职业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来源:《对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社会能力训练应得到充分重视》,北京电子信息学校校园新闻,2006418日)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期望值的调查非常多,其中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最为权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200511—12月进行,采取线下调查和网上调查两种方式。调查对象为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和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

在本节中我们以这个报告提供的数据作为我们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一、基层评价: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企业对招聘的大学生评价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不太满意的是9.54%,不满意的为0.99%。具体分析如下:

(一)综合能力成为企业招聘人才的首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条件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进一步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有何具体要求时,企业首先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

企业极为看重人才品德,但大学生却对品德放松了要求。本次调查有许多命题涉及到大学生对品德的认识,在这方面企业和大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现通过以下两点进行说明。

106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对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选择中,06毕业生将品德排在第七位(10.32%),在校大学生将品德放在第五位(15.37%),总之两者都比较靠后。而企业将品德排在第三(30.42%)。

206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对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中,06届毕业生将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14.50%),在校大学生排在倒数第三位(17.42%)。而企业将品德排在第三(35.79%),仅次于适应能力(47.12%)和专业水平(46.72%)

由此看出,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 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的方面,但对的方面重视不足。

[案例3-4]2007年大学生求职经典笑话

问:你有何特长?

答:我手特长。

问:你会做什么?

答:我会做作业。

问:你想做什么?

答:我想坐你的位子。

(来源:《求职场上趣事锦集》,时尚生活〔网站〕,2008125日)

(二)“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就业的首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3-1:对企业人士的调查: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2: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求职中最困扰在校大学生的因素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二、基层要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亟需降低

(一)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过于集中,将造成人才浪费和人才紧缺并存的局面

不论从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详细对比如下列图:

3-306毕业生对就业城市或区域的选择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

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4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二)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过于传统,造成新的挤“独木桥”现象

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70%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3-5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6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带有明显的企业类别歧视,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是尊,不屑于屈尊民营企业。在近九成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严峻认识面前,这些目标单位类别的选择,表明了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

(三)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与企业认可之间差距较大

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3-7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8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而企业认为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过高,详细如下图:

3-9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三、基层衷告:大学生就业心态亟需调整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大学生更多关注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拥有更大竞争力,从而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在本次调查中,众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建议,其中建议最多的是希望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现列举如下:

1、既然不能改变现实,只好首先调整心态。

2、调整心态,放底架子,虚心学习,增强能力。

3、满意但不满足,无奈但不无为。

4、要顶天立地,不要眼高手低。

5、崇本务实,天道酬勤。

6、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

7、到基层就业,做基础工作,练基本功夫。

8、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做,向宽处行。

9、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10、大学生应提高敬业精神,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端正择业心态, 注重职业道德。

11、凭实力竞争,用智慧择业,靠实践补钙,在基层发光。

12、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今天重要(李开复)。

[案例3-5]对一个女大学生应聘某超市收银员的网友评论

网友A:作者不可悲,因为她知道面对现实,也愿意面对现实。

网友B:我当初应聘家乐福的时候,那帮人就说我一大堆废话……

网友C:不错,从基层做起,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说不定做个一两年就是中层了,加油。

网友D:没什么呀,谁说大学生不能当收银员的?收银员又有什么低贱的?工作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面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顺便说一下,我也是名牌大学毕业,也曾经就职于很好的事业单位,也曾经辞职失业过,现在在一个企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觉得,失业也是人生很重要的经历,起码,让我认识到工作充实的感觉是幸福的。

网友E:关键是给自己定好位,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你有能力做什么样的工作。

网友F:对于毕业生来说,任何一种工作,都有它的可学之处,不论是收银员还是保洁员。从基层做起其实是很有好处的。摆正了心态,工作生活才会有乐趣。

网友G:年轻的毕业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工作,充分的认识现在就业市场的现状,再好好的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不断学习和补充知识,是完全可以从事较为满意的工作的——一定要对自己有这个耐心。

网友H: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努力吧!向着你的目标前进!

(来源:王自强,《什么人能找到好工作》,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三节  地方高校毕业生应面向基层就业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决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般认为,除了国家教育部直属的70多所高等学校和省属重点大学之外,其他的高等学校都可以称为地方院校,包括原来隶属国家有关部委管理后来划归地方管理的院校,也包括8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一批底蕴丰厚、富有特色的地方性院校,还包括2000年以后“专升本”高校,这些高校在院校总数上已经超过我国高等学校的2/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不同层次的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国家规定各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并通过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有效实施。

高校办学定位一般体现在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之中。高校的办学定位从内涵上分析,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其中服务面向定位与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有直接关系。

与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都有比较鲜明的地方性特点,重点表现为区域性和应用性,在这里我们以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为例。

安庆师范学院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校,是安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院现占地2800多亩,在校生17500余人,地灵人杰,气象万千。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实现了办学规模、培养层次和发展空间的三大历史性跨越,学校生机勃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安庆师范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全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时俱进,奋力崛起,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把安庆师范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高等师范学校。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安庆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建成以文化育人为主要特色、国内有影响的高等师范院校。

类型定位:是教学型高等师范院校。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主,突出文科,加强理科,有选择地发展工科,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安庆,服务安徽,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安庆师范学院认为,学校确立的这个“服务面向”定位,一是安徽特别是皖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二是该校办学层次和区位特点决定的,三是该校生源结构(见下表)和就业需求决定的。以服务基层为导向是该校办学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定位的必然选择。

3-3安庆师范学院20072008届毕业生生源分布一览表

地区

2007

2008

毕业人数

比例(%

毕业人数

比例(%

合计

3102

100

3534

100

安庆市

885

28.53

910

25.75

巢湖市

384

12.38

423

11.97

六安市

313

10.09

384

10.86

合肥市

239

7.70

276

7.81

滁州市

191

6.16

211

5.98

池州市

90

2.90

154

4.36

芜湖市

157

5.06

149

4.21

宣城市

174

5.61

140

3.96

阜阳市

138

4.45

137

3.87

马鞍山市

75

2.42

124

3.52

宿州市

97

3.13

119

3.38

黄山市

100

3.22

117

3.31

亳州市

21

0.68

108

3.06

铜陵市

94

3.03

97

2.74

淮北市

33

1.06

67

1.89

蚌埠市

47

1.52

61

1.72

淮南市

53

1.71

57

1.61

其他

11

0.35

0

0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7200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与安庆师范学院一样,许多地方院校都能较好地充分发挥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区域优势,把培养的人才定位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上,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明智的选择。对此,地方高校的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定要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并将自己的就业定位与之相结合,合理地规划自己大学学习生活和个人成才计划,着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自己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体现面向基层就业

通过政策引导和毕业生就业实践,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以安徽省为例。

3-4:安徽省2005-2006年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统计表

 

 

占毕业生比例(%

2005

2006

2005

2006

 

18344

22315

39.58

40.17

高职专科

32581

40898

48.43

48.77

 

50925

63213

44.82

45.34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5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从上表分析可见,安徽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基层已逐渐成为安徽省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20052006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率分别为44.82%45.34%,接近50%;二是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上升,保持稳中缓慢上升的趋势。2006年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3971人,占毕业生比例增加0.59 %。高职(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83171人,占毕业生比例增加0.34%

具体到一个院校而言,我们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经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该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得到了转变,职业选择脚踏实地,到基层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大多数毕业生在基层找到了相对合适的工作岗位。三年来,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平均在 80%左右,60%的本科师范毕业生在县城及县城以下中学落实了相对合适的就业岗位。

3-5:安庆师范学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资料

问题:你的就业选择(DI为基层单位)

序号

选项

同意率(%)

A

苏、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

25.2

69

B

南方城市

14.4

C

省内城市

29.4

D

城镇社区

8.4

31

E

中小企业

3.6

F

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

4.7

G

农村建制村

0.7

H

部队、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

1.2

I

西部、边远地区

2.2

J

自主创业

2.3

K

到民办学校就业

3.3

L

师范生改行就业

3.4

M

其他          

1.2

备注:本调查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6份,回收率67.6%。

数据来源:安庆师范学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资料数据库

3-6:安庆师范学院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层次统计表

届别

毕业生数

就业情况

其中基层就业情况

安徽省外

基层就业

安徽省内基层就业

 

县乡镇

城市非公

学校、企业

服务安徽

基层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4

1553

1527

98.33

283

15.58

863

55.57

103

6.63

12

0.77

1261

81.20

2005

1391

1371

98.56

179

12.86

722

51.91

165

11.86

13

0.94

1079

77.57

2006

2283

2209

96.76

259

11.34

1013

44.37

550

24.09

7

0.31

1829

80.11

2007

2673

2612

97.72

134

5.01

1761

65.88

270

10.10

13

0.49

2178

81.48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420052006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3-7:安庆师范学院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届别

毕业

生数

就业情况

其中考研

录取情况

其中教育单位

就业情况

其中企业

就业情况

其他单位

就业情况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4

1553

1527

98.33

147

9.82

968

62.33

40

2.58

372

23.95

2005

1391

1371

98.56

153

10.99

988

71.03

115

8.27

115

8.27

2006

2283

2209

96.76

207

9.07

1354

59.31

473

20.72

175

7.67

2007

2673

2612

97.72

296

11.07

1788

66.89

418

15.64

110

4.12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420052006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三、地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具有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来自于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传统。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在本地区,就业市场也主要在本地区,长期的发展使其在本地具有良好的地域人脉关系;对区域内人才需求及相关政策把握比较准确,对本地区人才需求调整的适应能力强;就业市场资源占有率高,服务面广,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另外,许多地方院校与特定的行业或者行业群保持着密切联系,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占有了较大的就业市场份额

(二)比较优势来自于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密切合作。这里以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为例。安庆师范学院为安徽省特别皖西南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是与安庆市教育局联合,实施“教师互聘、干部互派、教改互动、资源互通”的“双进”工程,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二是2005--2007年连续三年与安庆市政府、安庆市知名企业联合举办“校企协作论坛”,充分听取教育界、企业界人士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建议,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建设实验室等协议多份,有力地推进了“双进”工程向纵深发展。这些合作活动无疑对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就业空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比较优势来自于地方高校与政府制定优惠措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这里我们以黄山学院和黄山市委市政府的合作为例 。根据黄山市发展的需要,黄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优惠措施, 争取每年吸引并留驻黄山学院每年30%的毕业生到黄山市就业。黄山学院积极配合,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到黄山市基层就业和创业 ,及时派优秀毕业生参加应聘。效果。据黄山市人事局提供的数据,在黄山市2007年招聘的300名大学生“村官”中,黄山学院毕业生有116名,占39%

除此之外,这种比较优势还体现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间,就业成本低廉性、就业信息获取优先性、就业资源利用有效性等方面。

不管是地方院校还是学生本人都要积极利用并发展这种优势,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链接3-1]安庆师范学院2008年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定位的指导意见(摘要)

一、就业环境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占全国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60%,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进入大众化时代,具体表现为八化:即身份平民化、起薪低廉化、层次基层化、选择多元化、途径市场化、考核程序化、岗位预约化、环境法制化。

二、就业途径

(一)2008年安徽师大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735人、安庆师院2130人、阜阳师院1995人、淮北煤师院1629人、淮南师院887人、巢湖学院766人、安徽科技学院635人、黄山学院600人、皖西学院485人等9所院校共有本科师范毕业生12697人,而全省108个县(区)在编教师需求量不超过4000人,估计2008年将有70%左右的毕业生编外就业或改行出省就业。

(二)师范生在教育部门就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安置:国家编制(正式编制,选优入编,隔年入编,递补入编)、人事代理、代课教师等。争取入编需要经过多层或多次选拔,且要付出较大的就业成本无编制就业将是发展趋势。

(三)政府统一考试(教育局、人事局、监察局共同实施,政府审批)已经成为招聘教师的基本方式。

三、定位指导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和院校层次的要求普遍提高,省示范中学以招收研究生为主;原来安庆师院、阜阳师院的老用人单位主要倾向于安徽师大市场;淮南师院、合肥学院、皖西学院、巢湖学院、黄山学院等校师范类毕业生对我校原先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我校皖中市场的份额有所减少。

(二)到生源地、到基层就业已经成为本科师范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必然选择。统计资料显示,我校200520062007届近80的本科毕业生到生源地、到基层就业。省内合肥以北地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能性较大,合肥以南地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相对困难。

(三)英语、数学、中文专业属中学主学科专业,需求量较稳定,但毕业生数量偏多,竞争激烈;生物、物理、化学、历史、思政、人文专业有少量需求;计算机、教育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专业市场基本饱和;专升本毕业生须通过参加地方招考凭实力就业。

(四)各专业毕业生应积极到民办学校就业或改行就业,特别优秀毕业生争取跨地区(出省)就业。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2008年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定位的指导意见》,安庆师范就

业指导网,2008319日)

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Arial; mso-bidi-font-weight: bold">252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州企业给新入职的员工开出的平均月薪为1160元。一些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起薪点是每月1000元—2000元。虽然有些名牌大学毕业生提出要2500/月,但是我告诉他这是不现实的。”据有关部门调查,当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000元左右,已低于农民工平均月薪1100元。

3-219952005年毕业生人数、工资及相关国民经济数据

年份

平均起

薪(元)

增长率

毕业生总人数

万人)

增长率

全国职

工平均工

资元/

差异率

GDP

(亿元)

 

增长率

1995

628

0.219417

80.5

0.263736

5500

0.370182

58478

0.250617

1996

805

0.281847

83.9

0.042236

6210

0.555556

67885

0.160855

1997

927

0.151553

82.9

0.01192

6470

0.71932

74463

0.0969

1998

988

0.065804

83

0.001206

7479

0.585239

78345

0.052142

1999

1132

0.145749

84.8

0.021687

8346

0.327606

82068

0.047511

2000

1445

0.276502

95

0.120283

9371

0.850389

89468

0.090178

2001

1793

0.24083

103.6

0.090526

10870

0.979393

97315

0.087704

2002

2046

0.141104

133.7

0.290541

12422

0.976493

105172

0.080743

2003

1551

0.24194

187.8

0.404637

14040

0.325641

117252

0.114855

2004

1680

0.083172

280

0.490948

16024

0.258113

129878

0.107684

2005

1588

0.05476

338

0.207143

17805

0.070261

142321

0.095805

数据来源:中华英才网、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去向特征: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一般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大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有密切的关系,是因为第三产业所涉及的金融、保险、电信与营销等服务行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得到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才能胜任。第三产业适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二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性质介于白领蓝领之间,大学毕业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就业后容易安心、稳定。所以,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把它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70%-80%,发展中国家比重平均也达4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还不到36%)。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第三产业必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亟需降低

 

[案例3-3]综合素质的“1”和“0

有位企业家在分析人才综合素质时,意味深长地写下了一串数字:1000000。他用“1表示健康的身心,6个“0从左至右代表品行、敬业精神、阅历、情商、智商、学识和专业技能。他说,这一串数字是一个人素质的整体,每一个数字都是整体素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1所有的“0均失去意义和作用;6个“0中少了任何一个“0,其他的“0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但代表品行和敬业精神的“0排在其他诸“0的首位。这位企业家的比喻说明“品行”和“敬业精神”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从事职业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来源:《对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社会能力训练应得到充分重视》,北京电子信息学校校园新闻,2006418日)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期望值的调查非常多,其中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最为权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200511—12月进行,采取线下调查和网上调查两种方式。调查对象为06届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和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共收集有效数据3456份,其中,网上收集数据1836份,北京地区数据1092份,广州地区528份。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503份。

在本节中我们以这个报告提供的数据作为我们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一、基层评价: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企业对招聘的大学生评价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不太满意的是9.54%,不满意的为0.99%。具体分析如下:

(一)综合能力成为企业招聘人才的首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条件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进一步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有何具体要求时,企业首先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

企业极为看重人才品德,但大学生却对品德放松了要求。本次调查有许多命题涉及到大学生对品德的认识,在这方面企业和大学生存在巨大的差异。现通过以下两点进行说明。

106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对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选择中,06毕业生将品德排在第七位(10.32%),在校大学生将品德放在第五位(15.37%),总之两者都比较靠后。而企业将品德排在第三(30.42%)。

206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对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中,06届毕业生将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14.50%),在校大学生排在倒数第三位(17.42%)。而企业将品德排在第三(35.79%),仅次于适应能力(47.12%)和专业水平(46.72%)

由此看出,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 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的方面,但对的方面重视不足。

[案例3-4]2007年大学生求职经典笑话

问:你有何特长?

答:我手特长。

问:你会做什么?

答:我会做作业。

问:你想做什么?

答:我想坐你的位子。

(来源:《求职场上趣事锦集》,时尚生活〔网站〕,2008125日)

(二)“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就业的首要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3-1:对企业人士的调查: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2: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求职中最困扰在校大学生的因素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二、基层要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亟需降低

(一)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过于集中,将造成人才浪费和人才紧缺并存的局面

不论从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详细对比如下列图:

3-306毕业生对就业城市或区域的选择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

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4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二)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过于传统,造成新的挤“独木桥”现象

大学生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70%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3-5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6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带有明显的企业类别歧视,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是尊,不屑于屈尊民营企业。在近九成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严峻认识面前,这些目标单位类别的选择,表明了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

(三)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与企业认可之间差距较大

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3-7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3-8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而企业认为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过高,详细如下图:

3-9

 

 

 

 

 

 

 

 

 

 

数据来源: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调查报告》

三、基层衷告:大学生就业心态亟需调整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大学生更多关注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拥有更大竞争力,从而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在本次调查中,众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建议,其中建议最多的是希望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现列举如下:

1、既然不能改变现实,只好首先调整心态。

2、调整心态,放底架子,虚心学习,增强能力。

3、满意但不满足,无奈但不无为。

4、要顶天立地,不要眼高手低。

5、崇本务实,天道酬勤。

6、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劳动最光荣。

7、到基层就业,做基础工作,练基本功夫。

8、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做,向宽处行。

9、大学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10、大学生应提高敬业精神,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端正择业心态, 注重职业道德。

11、凭实力竞争,用智慧择业,靠实践补钙,在基层发光。

12、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今天重要(李开复)。

[案例3-5]对一个女大学生应聘某超市收银员的网友评论

网友A:作者不可悲,因为她知道面对现实,也愿意面对现实。

网友B:我当初应聘家乐福的时候,那帮人就说我一大堆废话……

网友C:不错,从基层做起,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说不定做个一两年就是中层了,加油。

网友D:没什么呀,谁说大学生不能当收银员的?收银员又有什么低贱的?工作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面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顺便说一下,我也是名牌大学毕业,也曾经就职于很好的事业单位,也曾经辞职失业过,现在在一个企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觉得,失业也是人生很重要的经历,起码,让我认识到工作充实的感觉是幸福的。

网友E:关键是给自己定好位,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你有能力做什么样的工作。

网友F:对于毕业生来说,任何一种工作,都有它的可学之处,不论是收银员还是保洁员。从基层做起其实是很有好处的。摆正了心态,工作生活才会有乐趣。

网友G:年轻的毕业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工作,充分的认识现在就业市场的现状,再好好的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不断学习和补充知识,是完全可以从事较为满意的工作的——一定要对自己有这个耐心。

网友H: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努力吧!向着你的目标前进!

(来源:王自强,《什么人能找到好工作》,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三节  地方高校毕业生应面向基层就业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决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般认为,除了国家教育部直属的70多所高等学校和省属重点大学之外,其他的高等学校都可以称为地方院校,包括原来隶属国家有关部委管理后来划归地方管理的院校,也包括8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一批底蕴丰厚、富有特色的地方性院校,还包括2000年以后“专升本”高校,这些高校在院校总数上已经超过我国高等学校的2/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不同层次的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国家规定各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并通过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有效实施。

高校办学定位一般体现在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之中。高校的办学定位从内涵上分析,包括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其中服务面向定位与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有直接关系。

与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都有比较鲜明的地方性特点,重点表现为区域性和应用性,在这里我们以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为例。

安庆师范学院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校,是安徽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院现占地2800多亩,在校生17500余人,地灵人杰,气象万千。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实现了办学规模、培养层次和发展空间的三大历史性跨越,学校生机勃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安庆师范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全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时俱进,奋力崛起,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把安庆师范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高等师范学校。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安庆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建成以文化育人为主要特色、国内有影响的高等师范院校。

类型定位:是教学型高等师范院校。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主,突出文科,加强理科,有选择地发展工科,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安庆,服务安徽,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安庆师范学院认为,学校确立的这个“服务面向”定位,一是安徽特别是皖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二是该校办学层次和区位特点决定的,三是该校生源结构(见下表)和就业需求决定的。以服务基层为导向是该校办学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定位的必然选择。

3-3安庆师范学院20072008届毕业生生源分布一览表

地区

2007

2008

毕业人数

比例(%

毕业人数

比例(%

合计

3102

100

3534

100

安庆市

885

28.53

910

25.75

巢湖市

384

12.38

423

11.97

六安市

313

10.09

384

10.86

合肥市

239

7.70

276

7.81

滁州市

191

6.16

211

5.98

池州市

90

2.90

154

4.36

芜湖市

157

5.06

149

4.21

宣城市

174

5.61

140

3.96

阜阳市

138

4.45

137

3.87

马鞍山市

75

2.42

124

3.52

宿州市

97

3.13

119

3.38

黄山市

100

3.22

117

3.31

亳州市

21

0.68

108

3.06

铜陵市

94

3.03

97

2.74

淮北市

33

1.06

67

1.89

蚌埠市

47

1.52

61

1.72

淮南市

53

1.71

57

1.61

其他

11

0.35

0

0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7200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与安庆师范学院一样,许多地方院校都能较好地充分发挥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区域优势,把培养的人才定位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上,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明智的选择。对此,地方高校的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定要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并将自己的就业定位与之相结合,合理地规划自己大学学习生活和个人成才计划,着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自己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体现面向基层就业

通过政策引导和毕业生就业实践,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们以安徽省为例。

3-4:安徽省2005-2006年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统计表

 

 

占毕业生比例(%

2005

2006

2005

2006

 

18344

22315

39.58

40.17

高职专科

32581

40898

48.43

48.77

 

50925

63213

44.82

45.34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5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从上表分析可见,安徽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基层已逐渐成为安徽省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20052006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率分别为44.82%45.34%,接近50%;二是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上升,保持稳中缓慢上升的趋势。2006年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3971人,占毕业生比例增加0.59 %。高职(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83171人,占毕业生比例增加0.34%

具体到一个院校而言,我们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经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该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得到了转变,职业选择脚踏实地,到基层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大多数毕业生在基层找到了相对合适的工作岗位。三年来,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平均在 80%左右,60%的本科师范毕业生在县城及县城以下中学落实了相对合适的就业岗位。

3-5:安庆师范学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资料

问题:你的就业选择(DI为基层单位)

序号

选项

同意率(%)

A

苏、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

25.2

69

B

南方城市

14.4

C

省内城市

29.4

D

城镇社区

8.4

31

E

中小企业

3.6

F

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

4.7

G

农村建制村

0.7

H

部队、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

1.2

I

西部、边远地区

2.2

J

自主创业

2.3

K

到民办学校就业

3.3

L

师范生改行就业

3.4

M

其他          

1.2

备注:本调查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6份,回收率67.6%。

数据来源:安庆师范学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资料数据库

3-6:安庆师范学院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层次统计表

届别

毕业生数

就业情况

其中基层就业情况

安徽省外

基层就业

安徽省内基层就业

 

县乡镇

城市非公

学校、企业

服务安徽

基层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4

1553

1527

98.33

283

15.58

863

55.57

103

6.63

12

0.77

1261

81.20

2005

1391

1371

98.56

179

12.86

722

51.91

165

11.86

13

0.94

1079

77.57

2006

2283

2209

96.76

259

11.34

1013

44.37

550

24.09

7

0.31

1829

80.11

2007

2673

2612

97.72

134

5.01

1761

65.88

270

10.10

13

0.49

2178

81.48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420052006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3-7:安庆师范学院2004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届别

毕业

生数

就业情况

其中考研

录取情况

其中教育单位

就业情况

其中企业

就业情况

其他单位

就业情况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04

1553

1527

98.33

147

9.82

968

62.33

40

2.58

372

23.95

2005

1391

1371

98.56

153

10.99

988

71.03

115

8.27

115

8.27

2006

2283

2209

96.76

207

9.07

1354

59.31

473

20.72

175

7.67

2007

2673

2612

97.72

296

11.07

1788

66.89

418

15.64

110

4.12

数据来源:安徽省200420052006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三、地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具有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来自于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传统。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在本地区,就业市场也主要在本地区,长期的发展使其在本地具有良好的地域人脉关系;对区域内人才需求及相关政策把握比较准确,对本地区人才需求调整的适应能力强;就业市场资源占有率高,服务面广,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另外,许多地方院校与特定的行业或者行业群保持着密切联系,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占有了较大的就业市场份额

(二)比较优势来自于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密切合作。这里以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为例。安庆师范学院为安徽省特别皖西南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是与安庆市教育局联合,实施“教师互聘、干部互派、教改互动、资源互通”的“双进”工程,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二是2005--2007年连续三年与安庆市政府、安庆市知名企业联合举办“校企协作论坛”,充分听取教育界、企业界人士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建议,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建设实验室等协议多份,有力地推进了“双进”工程向纵深发展。这些合作活动无疑对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就业空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比较优势来自于地方高校与政府制定优惠措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这里我们以黄山学院和黄山市委市政府的合作为例 。根据黄山市发展的需要,黄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优惠措施, 争取每年吸引并留驻黄山学院每年30%的毕业生到黄山市就业。黄山学院积极配合,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到黄山市基层就业和创业 ,及时派优秀毕业生参加应聘。效果。据黄山市人事局提供的数据,在黄山市2007年招聘的300名大学生“村官”中,黄山学院毕业生有116名,占39%

除此之外,这种比较优势还体现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间,就业成本低廉性、就业信息获取优先性、就业资源利用有效性等方面。

不管是地方院校还是学生本人都要积极利用并发展这种优势,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链接3-1]安庆师范学院2008年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定位的指导意见(摘要)

一、就业环境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占全国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60%,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进入大众化时代,具体表现为八化:即身份平民化、起薪低廉化、层次基层化、选择多元化、途径市场化、考核程序化、岗位预约化、环境法制化。

二、就业途径

(一)2008年安徽师大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735人、安庆师院2130人、阜阳师院1995人、淮北煤师院1629人、淮南师院887人、巢湖学院766人、安徽科技学院635人、黄山学院600人、皖西学院485人等9所院校共有本科师范毕业生12697人,而全省108个县(区)在编教师需求量不超过4000人,估计2008年将有70%左右的毕业生编外就业或改行出省就业。

(二)师范生在教育部门就业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安置:国家编制(正式编制,选优入编,隔年入编,递补入编)、人事代理、代课教师等。争取入编需要经过多层或多次选拔,且要付出较大的就业成本无编制就业将是发展趋势。

(三)政府统一考试(教育局、人事局、监察局共同实施,政府审批)已经成为招聘教师的基本方式。

三、定位指导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和院校层次的要求普遍提高,省示范中学以招收研究生为主;原来安庆师院、阜阳师院的老用人单位主要倾向于安徽师大市场;淮南师院、合肥学院、皖西学院、巢湖学院、黄山学院等校师范类毕业生对我校原先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我校皖中市场的份额有所减少。

(二)到生源地、到基层就业已经成为本科师范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必然选择。统计资料显示,我校200520062007届近80的本科毕业生到生源地、到基层就业。省内合肥以北地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能性较大,合肥以南地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相对困难。

(三)英语、数学、中文专业属中学主学科专业,需求量较稳定,但毕业生数量偏多,竞争激烈;生物、物理、化学、历史、思政、人文专业有少量需求;计算机、教育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专业市场基本饱和;专升本毕业生须通过参加地方招考凭实力就业。

(四)各专业毕业生应积极到民办学校就业或改行就业,特别优秀毕业生争取跨地区(出省)就业。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2008年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定位的指导意见》,安庆师范就

业指导网,20083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