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聘信息发布 >> 正文

《2011年度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发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1-06-20 [来源]: [浏览次数]:

       2011年求职高峰期已经到来,据统计,预计2011年毕业人数为670万,比2010年的630万多40万,加上往届未毕业的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人数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www.chinacampus.org)围绕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渠道、就业困难等多方面问题,历时三个月,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发放问卷五千余份,并同步进行了网络调查。

       调查结果及分析
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机会的占45%,大二占31%,大三占19%,到大四才关注就业的大学生只占3%。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已经从高年级蔓延至低年级。大学生从刚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形势,表明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就业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结果,而取决于整个大学四年,要想毕业时能够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大一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危机意识,积极主动的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

大学生钟情于国企和事业单位 
       在大学生求职企业性质趋势中,国企和外企一直备受大学生青睐。国家单位25.7%、事业单位16.7%、中外企业23%、私企5.1%、无所谓29.6%。
       大学生对国企的印象是待遇好,工作稳定。近两年,国企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较大。外企以工作环境优越,福利好收入高也为大学生青睐。外企善于高薪揽才,管理科学,注重绩效,鼓励创新。招聘上,外企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外企进行系统和专业化的学习与锻炼,对于毕业生来说不失为良好的进阶平台。事业单位对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大学生也是看中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性质,才打定主意往事业单位里挤。民企以机制灵活,紧跟市场应变而被大家所知,讲究实效,注重员工的业务能力,对学历、学校、专业等“硬件”看得较淡,关注员工忠诚度。此外,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就业“蓄水池”,用人需求巨大。
       专家建议,大学生要想获得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不能紧紧盯着眼前的收入,环境不同,职业兴趣不同,个性气质更是千差万别,没有绝对适合哪一种企业。最好的办法是在求职之前找好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总之,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对企业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让求职变得更科学,更成功。

新形势下,大学生求职渠道需创新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求职渠道的选择依次是人才招聘市场(68%)、校园招聘会(65%)、网上投简历(56%)、父母亲戚朋友介绍(38%)、毛遂自荐(29%)、报纸广播媒体报导(18%)。
       求职需要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应聘通道,不能盲投、海投。另外需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有目标地求职,切不可同时投递一家企业数个职位。另外在简历制作时,要懂得凸显优势,突出专业特长、关注在校实践活动经历以及展示特殊经历。 
       深圳大学老师表示,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错误的观念影响自己的选择,大家都挤在一条求职的路上,如:校园招聘会、招聘网站、学校就业网、报纸等传统渠道上,求职渠道比较窄,大学生应该拓展自己的求职渠道,利用亲戚朋友介绍、电视求职节目、高校社区、微博等途径进行求职,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炼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练(78%)、就业人数太多(52%)、就业期望太高(45%)、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30%)、企业的要求太高(20%)、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3%)。
       许多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或实际操作经验,然而刚毕业大学生们普遍缺乏经验与动手能力,这是大学生求职被拒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学生求职更应充分挖掘以往实践经验中的含金点,在校期间应尽可能多的参加与自己职业方向相关的社会实践,通过实习、见习机会积累工作经验。

大学生倾向于找与专业有关联性但不一定对口的工作
       在问及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时,66%的大学生选择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工作、17%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9%的大学生选择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仅 7%的大学生选择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聘时最看重的从高到低依次是:公司发展前景(80%)、薪水的高低(47%)、个人发展空间(79%)、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50%)、公司的名气(16%)。
       专家建议说,在就业严峻的情况下,入职初期,很多大学生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冲突,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即使没有满意的工作,但一定要为之努力,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做好职业定位、加强职业规划十分重要,否则,求职就只能是茫然。专业不对口并不可怕,关键是必须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定位,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大学生毕业愿意回报家乡者稀少
       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原因由高到低依次是: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75%)、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70%)、良好的人才政策(47%)、生活条件好(45%)、看重创业环境(27%)、与国际接轨(22%)、岗位多元化(20%)、回报家乡(10%)。
       为什么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报家乡的比例如此之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大学生怕吃苦,怕丢面子,怕回去后再没有机会出来等等。客观方面: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等等。

大学生薪资期望渐趋理性 
       大学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薪资期望是:1000元以内(1%),1000-1500(22%),1500-2000(33%),2000-3000(31%),3000以上(9%),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期望薪资普遍不高,求职心理认识更加理性,愿意从基层做起,从零做起。专业人士指出,薪资的高低受到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大学生学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期望迎合了市场的需求。